2020年1月9日,我有幸聽了一場王紹森教授的講座。王教授通過對文化、建築的解讀,從文化的、藝術的、哲學的和人生的層面為我們上了一堂生動的深刻的思想拓展課。
記得初中的時候,我對地理課甚是喜愛,無論是哪一個短短的地名或是某一張不太清晰的課本插圖都能讓我心生神往。到了高中的時候,還是沒有随身攜帶的電子設備,我主動請求要兩本地圖冊做生日禮物,于是我有了一本紅色的中國地圖冊和藍色的世界地圖冊,可總覺得地圖冊無法給我内心的想要的那種滿足感。我喜歡上了英語課,因為在那我能找到一種遠方的感覺,我的眼睛又開始在英語課上放光。我瘋狂的背單詞,想要離遠方近一點。我把看到的地名在地圖冊上标記出來,寫下日期,想着以後一定要去看一看。而這些事情已經被我遺忘很久了,我也剛剛才想起,也忽然明白在聽王老師的講座的時候,為什麼我感覺我的眼睛在放光,因為那道光從一開始就在我眼裡,隻是在不知不覺中被熄滅了,可現在我有些不知所措。我環繞四周,如今電子設備的普及讓一切似乎都那麼近,人似乎大的讓世界不存在遠方,可又十分矛盾的是,事實上我根本就觸碰不到真正的遠方。同時我往回看,才意識到在那些光熄滅的日子,現在的我已經深陷泥沼。我很開心我忽然意識到這一點,讓我記起過去那個憑着一股對遠方的執念一往無前的自己。
忽然就這麼煽情起來了,趕快收一收,回到王教授的主題。
在仔細消化了王教授的講座後,我得出的結論是:無論是為人還是做設計,思維高度決定了我們有可能走到哪裡,而知行合一的程度決定了我們現在在哪裡。
王教授用實例讓我們感受到文化與曆史在作為提升思維高度突破口時發揮的重要作用,西方建築中如墨爾本火車站,用不同的看起來毫無邏輯的線代表英語土著語法語,以示這座城市的包容性;中國民間建築如方塔園,馮繼忠先生用片石與白牆形成一幅山水畫,蘊含着遠山無腳的道理。
而我認為知行合一在建築中尤其困難而且至關重要。建築中的知行合一不像寫作,一紙一筆即可将作家所想與所作統一起來。建築的知與行之間隔着無法輕易攻克的技術難關,首先将所想表達出來需要繪畫與建模,其次将表達的實際做出來需要紮實的材料學,力學功底。
聽完講座後好一段時間,我感覺自己一直處于知識飽和的幸福的眩暈中。好在這種愉悅的感覺戰勝了我對自己無知所感受到的悲傷,因而還可以用王教授打趣的一句話做個總結“看來我還是修行不夠,回家繼續學習”。
再次衷心的感謝王紹森教授為海南大學建築系帶來的精彩講座。
同時衷心的感謝夏桂平老師及海南大學土建學院對建築系學生争取好資源付出的努力。 2018級建築學 張子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