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幸聆聽了李明水教授給我們上的大跨度橋梁抗風課程,獲益匪淺,也被李老師為我國橋梁工程事業發展所做的奉獻深深感動。李老師是西南交通大學的教授,博士生導師,作為行業内享有盛名的專家,他行事低調,對工作熱情飽滿,參與多個重大橋梁工程的科學研究,對大跨度橋梁及風工程學科有着深刻的見解,是我們青年學生學習的榜樣。
李老師給我們重點講解了現代大跨度橋梁的發展、風對橋梁的危害、橋梁抗風研究的方法與手段、橋梁的抗風計算理論、橋梁風振控制措施、橋梁施工過程中的抗風問題以及橋梁抗風實驗方法等,課程内容豐富,滿滿的幹貨。經過這門課程的學習,讓我對大跨度橋梁工程及抗風設計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體會,開拓了眼界,也為我國橋梁工程事業取得的成績感到自豪。課程開始,李老師首先介紹了各類大跨度橋梁的基本知識,從我們已經開始接觸的知識點談起,講述了橋梁從古至今的發展曆程,由淺至深,引導我們進入大跨度橋梁的學習中。在授課過程中,李老師将理論知識以視頻、動畫或案例的形式呈現給我們,課程内容十分豐富,讓一些晦澀難懂的專業知識變得生動有趣,極大地增加了我們對課程的興趣。李老師學識廣博,講課引經據典,具有深厚的專業知識和工程實踐經驗,授課氛圍輕松有趣,我們學習起來也較為容易。李老師還分享他們以前為做橋梁抗風試驗幾個晝夜不休息,為解決一個工程問題通宵研讨,為我國橋梁事業發展做出了貢獻。我們知道了我國橋梁事業之所以能取得輝煌的成就,是靠一代代橋梁人努力奮鬥得來的,敬仰之心油然而生。
第一節課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美國舊塔科馬橋的風毀事故。1940年秋,僅在19m/s的八級風作用下,建成4個月的塔科馬懸索橋發生強烈的扭轉振動,吊索被逐根拉斷,橋面折斷墜入峽谷中,造價昂貴的橋梁毀于一旦。塔科馬大橋風毀事故的發生,引起了國際橋梁工程界和空氣動力界的極大關切,拉開了現代大跨度橋梁抗風研究的序幕。很多學者對其展開了大量的理論探索和風洞實驗研究,發現是由于設計理論不足導緻了該橋梁的損毀,而橋梁風緻災害和振動問題也由此被納入到橋梁的設計中來。到20世紀50年代,通過吸取教訓,改進主梁斷面形狀後,大跨度橋梁得到了蓬勃發展。美國、日本和丹麥等國先後建成了主跨在1000 m以上的大跨度橋梁,其中,日本于1998年建成的明石海峽橋主跨達1991 m。随着大跨度橋梁建設的蓬勃發展,橋梁抗風方面的研究已成為大跨度橋梁設計的關注重點。李老師課上講解了顫振、抖振、馳振和渦振的産生,規範設計取值計算方法,以及橋梁振動的防治措施,對我們日後的學習、研究以及事業規劃方向都有很大的幫助。此外,風洞試驗多種多樣的實驗設備及方法,也是我們今後可以思考的科研方向。
通過課程的學習,李老師講解的内容讓我深有感觸。我認識到一座橋梁不隻是冰冷的材料的組合,它還包含人的感情與希望,一座大跨度橋梁,它不能隻滿足于正常運作,還需要考慮人文、社會、生态,考慮到它給生活帶來的影響。再次感謝李明水老師的授課,受益匪淺,在此緻敬。
土木工程2017-2王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