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當前位置: 首頁 >> 學院新聞 >> 正文
    學院新聞
    關于丁澈士教授學術報告的通知
    時間:2019年11月16日 18:10 點擊:

學術講座通知講座題目:

全球氣候變遷下台灣水利資源開發利用新思維

講座人:丁澈士博士/教授(是屏東科技大學 土木工程系 特聘教授兼水資源教育及研究中心主任,曾任工學院院長)

講座時間:2019年11月21日(周四)上午9:00-10:30點

講座地點:海南大學研發樓510室丁澈士教授簡曆:

丁澈士特聘教授目前任教于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土木工程系,兼水資源教育與研究中心主任,曾任工學院院長。他于1986年在荷蘭IHE-Delft(國際基礎設施水利和環境工程學院)獲得水利工程學士學位;1993年和1997年分别獲得荷蘭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水文地質學碩士和博士學位。丁澈士教授撰寫過兩本書(英文)及一本翻譯書和300多篇地下水水文學、地下水資源評估和管理、地下水人工補注、水文地質生态學和水文化資産保存等技術論文的作者。丁澈士教授以水利資源及水文地質專業教授積極參與教學、研究、服務及推廣工作外并接受私人工程技術公司及中央及地方政府機關之重要咨詢顧問,尤其專門研究台灣高屏溪流域及屏東平原水議題相關之研究。丁澈士教授在2014年獲得了中國工程師學會高雄市分會頒發「工程教授獎」、于2014年中華水資源管理學會頒授「傑出水資源成就獎」及2018年獲經濟部水利署頒給「全國水利傑出貢獻獎」-大禹獎。

報告摘要:

如何面對先天水文、地文之特性及「九二一地震」及「八八水災」之重創;台灣的水利資源生态及永續經營管理,為本世紀水政單位面對艱巨挑戰的課題及應有新思維因應之道。地面蓄水設施,例如水庫或埤塘、湖泊,的确曾是保存水最直接也是現今最普遍的方法。在過去,對于地勢陡峻、地質脆弱、平原狹小、河川短促、台風豪雨與地震頻繁的台灣島嶼宿命來說,蓋水庫為水利工程師設計保存水唯一的方法;至今台灣重要水庫約有20至30座,但是水庫淤積嚴重,水質嚴重優氧化,良好之壩址又所剩無幾,加上現今民意及環保意識高漲,建造計劃受到強烈反彈。無疑的,大型之水工結構物對環境影響頗大,不蓋水庫不就沒有水了嗎?這個問題的卻值得好好讨論。而2009年「八八水災」,幾座重要大型水庫及川流取水的攔河堰,因大量淤泥及飄流木進入地面蓄水設施,縱使有水,也因為濁度及水質的因素,而無法有效供水,造成有水卻無水可引用之窘境。其實,台風帶來的豪、大雨,進帳的不止是水庫,更可貴的是經由各沖洪積扇平原及補注區補注入地下含水層的水,這才是我們要積極開發的水資源。「水不是災難,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争;水是朋友,關系需要長期的經營。」,友善關系的建立需建基于更多的認識與理解,共同思考永續水利資源開源節流、調适減緩之策略。歡迎我院廣大師生踴躍參加!

版權所有 365英国上市官网在线(认证平台)Platinum China
  •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美蘭區人民大道58号 郵編:570228
  • 電話:0898-66279232
  • 美工支持/中旗網絡
  • 土建服務之聲 土建團學青心小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