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很多人都說,現在大家各種點贊,而且完全不看内容。一個人說“覺得XXX(就是發說說本人)是傻瓜的,請點贊”,下面一群人點贊;有人寫道,“……被自己蠢哭了”,後面還是有一圈人點贊…… 似乎我們真的是無時無刻的都在點贊,并且看到了就點贊,不經大腦思考,不看内容嗎?
點贊,是為了不給别人添堵
有人說:在朋友圈我看見任何人發自己寶寶照片都會過去誇幾句,什麼腦門大有福氣,眼睛亮看着聰明,女孩發自拍我也都過去點贊說好看,朋友買了什麼貴東西我也過去說看着挺值。不覺得是虛僞,自己沒損失,讓人心裡高興,這挺好的。現在我特别樂于贊美每個人,讓人心裡舒坦。而且“不給别人添堵”是成年人的美德。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點贊的确是一種好行為。現代很多人都感覺到孤單,沒有人可以信任,所以很多時候,有些心情甯願發布在社交平台,也不願跟誰傾訴。而身邊好友的點贊,會讓他覺得有人關注自己,能夠獲得一些溫暖。
在《拆掉思維裡的牆》一書中還提及,安全感是給出來的,給别人支持能獲得最大的安全感。所以,點贊也似乎是一種給别人支持,而自己收獲安全感的行為。
别人發布一些内容,我們看到後,表示理解或支持,然後評論或者點贊,讓對方感受到你的關注。發布者也能夠從點贊中,感覺到别人給予的支持與鼓勵,或多或少能讓他内心深處獲得一些力量。
舉手之勞的一個善意行為的收獲,也許比你想象的還要多。
為何發布負面情緒,也會有很多人點贊
為何發布失戀分手、傷心難過的内容,還是會有很多人點贊?
這裡的點贊更多的是表達自己正在關注着你。當别人發了一條信息,你不知道該怎麼回複,或者評論的時候該怎麼辦?不評論,直接無視。這當然可以。但是,你很想讓讓對方知道,你在關注他,就是不知道怎麼給對方一個評論的時候,“贊”就發揮了最大的用處。
如果對方的内容是正面積極向上的,或者隻是一句生活感言之類的,那麼這個“贊”并沒有顯的很過分。但是如果,對方表達自己心情郁悶,或者吐槽自己的,然後收獲一堆的“贊”,如果是筆者自己,也是會覺得有點不知味。
點“贊”的行為還引發過比較嚴重的時事件。著名記者闾丘露薇就曾在博客中如此寫過。影星Paul Walker因為車禍喪生,他工作團隊把他的Facebook個人專頁變成了悼念網頁,半天下來,有了四十多萬個人點“贊”。
她把這個新聞截圖放到了微博,想看看會不會有人因為這個“贊”字而産生誤解。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之前香港一名内地生車禍死亡,為了證明内地香港的矛盾突出,人民日報轉載了一篇香港文彙報的文章,指責那些在頁面下面點“贊”的人。在網絡上,這樣的批評獲得很多網友的回應,紛紛對這樣的行為表示憤慨。
當然,這樣的批評,對于那些點“贊”的人來說,是很不公平的,因為他們隻是認同主頁所表達的意思,用這樣的方法對死者表示哀悼而已。表達了自己對死者的一種關注。
産生誤解,說到底還是因為不了解一個自己陌生的事物,這沒有關系,世界上新事物太多,而且層出不窮,總有自己不知道的東西,不過個人可以做到,盡量不要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和認知,快速的去下判斷。需要時時反省,才能逐漸改變自己的思維習慣。
當然,可能有關平台做的也不是很完善,比如微信就沒有轉發,除點贊之外,不知道該用什麼方式表達對于某人某個狀态的關注。而相對的,新浪微博的轉發,雖然一度被人說成是從衆行為,但是相對點“贊”,沒有評論的“轉發微博”顯得委婉了很多。
試想一下,要是汶川地震的時候,有人發微博表示悲傷,你去點個贊,這是什麼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