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詢室裡,水姑娘哭得泣不成聲,因為同學太過優秀。“我的同學A是政治專家,無論是美國大選,還是韓國的“傀儡政治”,都了如指掌,侃侃而談;同學B不僅漂亮人還超級貼心,最重要的是學習好,還彈得一手好琴;同學C英文說得比我中文還好……隻有我,一無是處。”水姑娘是我的來訪者,因為愛哭,我喜歡叫她水姑娘。幾次咨詢,水姑娘幾乎都在曆數同學的優勢,和自己處處不不及他人的自卑,然後便是“大珠小珠落玉盤”,順便還給自己下了個結論:我是一個無趣的人。
根據經驗,越是覺得自己落于人後,優勢全無的人,越是同齡人中的佼佼者。他們,不過是沒有自己所設想的那麼好罷了。“可是,你成績好呀!上學期考試,你不還考了全班第一嗎?”我向來訪者指出。“那有什麼用?”來訪者迅速回擊了我。“你個高腿長,是馬拉松健将,還有漂亮的馬甲線。”我繼續提醒她。“那有什麼用?!”又一次,同樣的回擊。我意識到,水姑娘是典型的完美主義者,對别人的優點耿耿于懷,卻對自己的優點視而不見。對于自己,她有着全方位苛刻的要求:我要成為最優秀的人!對于他人,她難以忍受被超越。顯然,這是不可能達到的目标,卻是每一個完美主義者,内心不可遏制的聲音。什麼是完美主義?關于完美主義,1980年,心理學家大衛·伯恩(DavidBurns)給出了他的定義,認為:完美主義者并不是指那些健康地追尋優秀并在努力達到高标準的過程中體驗到快樂的人?;而是指那些把個人标準定得高于自己能力、強迫自己不斷向不可能實現的目标努力、完全以工作量來衡量自己價值的那些人。也就是說,在正常範疇到,健康合理的追求成就者,并不在“完美主義”的範疇。因為在北大做咨詢的緣故,我幾乎每天跟完美主義者一起工作,他們渴望成功,害怕失敗;不允許自己做事有瑕疵;在學習成績上毫不放松,也在諸如社交能力、課餘活動、興趣愛好等領域求得自己的優勢地位……毫無疑問,因為這些特質,他們獲得了無數旁人難以企及的成就,或者說,在他們變得越來越秀的路上,完美主義的特質的确幫了很大的忙。典型的完美主義,通常具有以下幾個特征:
1、給自己設定很高的目标,對自己要求嚴苛。
2、要求自己的事情按自己的想象發展,否則就感到不完美。
3、對要做的事情在腦子裡反複演練或者在做事時反複檢查。
4、對整潔和秩序的需要。
5、在意别人的想法,懼怕否定。但同時,完美主義者也是疲憊的追逐者,他們取得了很多成就,卻很難感受到快樂,或者即使有,也是轉瞬即逝,在新的目标的牽引下,他們如誇父追日般的追求着“完美”這個原本就不存在的東西。在取得成就的同時,“完美主義”帶來的種種弊端也如影随形;1、自尊水平低,接受不了别人的批評和指責,尤其在自己在意的領域内;
2、很難建立長久的親密關系。他們把對自己的完美主義投射到朋友、戀人身上,期待對方完美,但因為“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人”這一最基本的事實,他們逐漸從對方身上看到缺點,因失望而選擇放棄。
3、重度拖延症患者。幾乎很多的拖延症患者都是完美主義者,在他們眼裡,要麼不做,要麼做到最好。所以,常常因為很多事情沒有把握能“做到最好”,而無限制的拖延。
4、挫折耐受性差。因為心懷着對世界美好且完美的期待,總覺得挫折讓事情變得不那麼完美,難以接受。每一個完美主義者,都有“難以取悅”的父母完美主義者性格的形成與父母的教養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關系。幾乎每一個完美主義者的成長過程中,都有着“難以取悅的父母”的存在。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說:不能滿足父母期望的兒童,會體驗到慢性的無助感,這種無助感會導緻他們對強加于自身的高标準感到無能為力,有條件的自我價值感。即,隻有滿足父母的要求,達到所要求的高标準,自己才是有價值的,值得被喜歡的,否則就一無是處。接納不完美,才能治愈完美完美主義者的治愈之路,大概要經曆以下幾個階段:1、加強自我認知和覺察。
是的,讓一個完美主義者在享受成就的同時,能夠更愉快、更健康的生活的第一步,便是清晰的認識到自己是個“完美主義者”。
當朋友因為某個缺點,“比如愛遲到”、“愛說髒話”、“不夠漂亮”等,即将被開除出自己的好友名單時,提醒自己,是不是完美主義的特質在作怪,朋友是否依然有着很多閃耀的優點,是否瑕不掩瑜;
當因為某個項目沒做好,對自己極度苛責時,提醒自己:是否對自己要求過高,設定了不切實際的目标;
當取得了自己期盼已久的成就,還未來得及享受,便急不可待的追求新的目标時,提醒自己,前方還有無數目标,并不急于一時。享受成就帶來的美好,也是對自己的犒賞。
當一次次得與自己對話,了解自己是誰,在做什麼,是否在做不必要的努力時,完美主義者會漸漸的放松下來,把精力集中在更重要的目标上。
這個過程,并非一蹴而就,卻能夠在不斷的自我審視中,一點點增強對自己的認知,放下對完美主義的期待。2、增強對過程的嘉獎
完美主義者之所以對自己有如此嚴苛的要求,大概也與社會的考評标準有關,我們生活在一個“時時被考評”的社會中,上學時被成績考評,工作後被業績考評。很少有人因為過程的努力而被施加褒獎,但這并不代表我們不可以自己肯定、獎勵自己。哪怕隻是和自己說一句“你真的盡力了”,都會讓自己感覺好很多。3、積極的承認
承認自己能力有局限,承認世界不完美,承認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人……不是被動的接受,而是相信,即使有所欠缺,依然可貴,即使最令人讨厭的“失敗”本身,也常常蘊含着成功的能量。很多年前,魯豫采訪王小丫,小丫說:“年輕的時候,我們總會被各種各樣的困難逼迫着成長,以為自己無所無能,可是,有一天,我們終于可以坦然的接受,有些事兒,我們就是做不好。能夠承認自己的局限,也是一種成熟”。
積極的承認自身的不完美,不會讓一個完美主義者變得消沉,反而是更清楚的讀懂自己,将時間與能量花在那些真正值得做、能做好的事情上。積極的承認人本身的不完美,不會讓完美主義者更多的看到人性的惡,而是在認清楚“人固有缺點”的同時,更能珍惜每一個朋友、親人的耀眼之處。承認與接納不完美,是每一個完美主義者一生最重要的功課。